第三部分:父母應該這樣說的話(下)


如何鼓勵孩子學習

您不應該說:學習是第一位的,什麼時候都不能放鬆!

  您應這樣說:要努力學習,但是也要注意身體。

  您不應該說:題目再難,只要多花時間,就一定能解出來的。

  您應這樣說:用功學習是好事,不過要量力而行,別讓自己太累。

  學習、玩、健康,對孩子來說都一樣重要

  有個朋友,談到他的父親,總是感歎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之大。其實說起來也不過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親平時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管他。有一次父親偶爾閒下來了,跟他談話,末了說了這麼一句話:「我都沒怎麼管你,一來我忙,二來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課不錯。不過呢,也要注意勞逸結合,別搞垮了身體。」

  這個朋友當時正上高一,成績中上,平時玩得特別瘋。父親這一句話,讓他心裡覺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讓他感受到了一種絕對的信任。他在心裡暗暗告訴自己: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心。事實上,他後來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一句話感動一個人,影響一個人,改變一個人,並不是天方夜談。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許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話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學習的問題,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頭結。父母眼裡只有成績,孩子老是擔心成績差遭父母罵。父母要孩子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學習,還要玩樂。

  孩子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趕快寫作業去!」學習真的就重要到那種地步,寧願以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去換取嗎?

  每個大人都是從孩童時代過來的,應該能夠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對於孩子來說,玩樂和健康跟學習是一樣重要的。有健康的身體,有玩樂的輕鬆,才有精力把學習搞好。健康是資本,玩樂是放鬆。家長必須明白這一點。不要隨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給我學習去」。

讓孩子在鼓勵中感受到關懷

  既然家長是要鼓勵孩子學習,那麼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討厭學習。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聽到父母說:「好好學習去吧!」心裡該是多麼厭煩!他會覺得父母除了關心學習,根本不在乎他本人。這個時候,他對學習哪裡會有好感呢?

  鼓勵孩子學習,首先要給予他足夠的信任,認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學習,還要結合自己的實際,不要太勞累,不要太強迫自己。孩子聽了父母這麼說,感受的不僅是鼓勵,還有來自親人的最真誠的關懷,這會讓他心裡覺得溫暖。同時,學習帶給他的壓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勵孩子學習也要因人而異

  當然,鼓勵孩子學習,也並不是光一個理兒就行得通,還得就具體情況而定。

  有的孩子特別貪玩、調皮,父母就要因勢利導。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對他說:「歇一會兒,去做功課吧,做完了功課,可以玩得更開心了。」

  有的孩子內向,或者成績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顧著埋頭苦讀,父母就必須想辦法讓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帶他出去玩,讓他減輕學習帶來的心理上的負擔。孩子做完了功課,你可以對他說:「現在功課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會兒,讓大腦休息一下。這樣明天才有精神學習新的功課呀。」或者說:「學習是很重要,但是不用這麼拚命,咱們不急,一點點來。該玩兒玩,該學學。要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先瞭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來對症下藥吧!

將命令改成建議

  您不應該說:去,幫媽媽把碗刷了,你反正沒事。

  您應這樣說:孩子,媽媽現在有點忙,你能不能幫媽媽把碗刷了。

  您不應該說:還不趕快去學習,還看什麼電視!

  您應這樣說:好了,動畫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學習一會麼?

  您不應該說:我都說了不許看電視,你怎麼不聽呢?

  您應這樣說:爸爸在休息,看電視會打擾他的,你先看會書好嗎?

  命令的口氣會養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想想,誰能忍受一個人老是對自己頤指氣使,動不動就要求你給我這樣、你給我那樣?做父母的也不喜歡有個人成天這麼對自己吧?

  命令是一種單方面的交流,只顧及自己,而不考慮別人。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我是孩子的家長,我有權命令他。」這就是一種完全不替孩子著想的觀念。孩子只是個孩子,並不是奴僕,他跟父母是平等的關係。他也同樣是一個個體,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對孩子的命令與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他就等著嘗失敗的苦果好了。

  沒錯,很多孩子對家長惟命是從,但是他內心裡就一定接納了這樣的命令嗎?他不過是無力反抗而已,等到這種情緒在心裡積澱到一定程度,爆發出來就可能產生難以想像的後果。這是第一個不容忽視的。

  一個生長在專制的家庭中,長期聽著父母的訓斥「你給我聽著」「你給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種對強者惟命是從的習慣,養成怯懦的性格。這是第二個不容忽視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記住,沒有孩子是喜歡聽著命令長大的。

  建議的口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思維和判斷能力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時,往往會說成「你要給我……」的命令型。這樣的命令,並未考慮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會讓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這樣的命令改為「你能不能……」「你試著……如何」這樣建議的話語,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個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徵求自己的意見,他首先會覺得自己是受了重視。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納父母的要求。同時,他也會隨著父母的引導,鄭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決斷,並考慮該如何做,這對他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也是一種有益的鍛煉。

  父母要學會引導孩子,有意識地提出選擇項,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比如,孩子在家裡無事可做,千萬不要動氣命令他:「馬上給我看書去!」而應該問他:「你不打算去看會書嗎?」孩子會自己去考慮是要聽父母的,還是該幹別的。總之,他會慎重對待家長的話,而不是產生反感。

都是孩子的錯嗎


  先來看看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子,有一天偷了爸爸錢包裡的錢出去買東西吃,被爸爸發現了。爸爸把他叫到跟前,命令他跪下,氣沖沖地說:「這麼小就開始偷東西,長大還得了。偷東西是犯罪,你知道不知道?這次的事爸爸不能饒你,你給我站到院子裡去,站一個小時!」

  當時正值寒冬臘月,院子裡寒氣逼人。小孩子在院子裡站了不一會兒,就開始哆嗦起來。爸爸看著孩子的可憐樣兒,突然意識到,孩子犯這樣的錯,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自己平時就沒有好好關心、教育過孩子。這時,他也站到兒子身邊,對兒子說:「孩子,偷錢是你的錯,但是把你教育成偷錢的孩子,是我的錯。我更應該受懲罰。爸爸罰自己站一個小時,你只要站半個小時。」父親的認真和懲罰分明,打動了孩子的心。此後,孩子再也沒犯過同樣的錯。

  大人往往有一個不好的毛病,就是只要孩子犯了錯,就光顧著訓斥、責罵,認為全是孩子不好、不聽話,而很少靜下心來想想:孩子犯錯,自己有沒有責任?

  倘若孩子能自己成長為一個十全十美的人,還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做什麼?很多時候孩子犯錯也是父母自己忽略了對孩子的引導,或教育方法不對。

  做父母的,要善於從孩子的問題中發現自己的問題,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讓他也學會客觀考慮自身行為。一個人只有能客觀對待自己時,才能主動考慮改變自己的行動。

家長有錯,也必須道歉

  一直以來,做父母的都有一種觀念,認為在孩子面前自己永遠是正確的。即便是自己真的錯了,也加以掩飾或搪塞,認為承認錯誤,會失去做父母的威信。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那為什麼不在孩子面前光明磊落?為什麼不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人無完人,誰都可能犯錯,但是重要的是敢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並且知錯必改?

  大人在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時,更重要的是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無論誰犯了錯誤都應自己去承擔責任

  所以,孩子錯了,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犯了錯,是不是自己的責任。倘若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那麼就應向孩子坦言,並且道歉,然後再來說孩子的錯。這樣做,不僅取得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而且家長的言傳身教也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犯了錯誤沒關係,重要的是敢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再回頭看看前面那個例子,如果做爸爸的只懲罰兒子,而看不到自己的失職,將會是什麼後果?兒子有可能在心裡怨恨爸爸,從此再不學好。這樣的教育實在是失敗得徹底了。

讚揚孩子不要太過


  您不應該說:嗯,真不錯,你的畫趕上大師的水平了。

  您應這樣說:這朵花畫得很逼真,蠻好看的。

  您不應該說:你今天好乖呀。

  您應這樣說:你今天把房間收拾得真乾淨,謝謝你,孩子。

讚揚也要適度

  「寫得真好,孩子,你簡直就是個小詩人!」

  我們經常聽家長這樣稱讚孩子。

  在大人的意識裡,表揚孩子,會使孩子開心,可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也能讓孩子因為這種讚美而更聽話。

事實是這樣的嗎?

  沒錯,我們現在提倡多表揚孩子,但是多少父母注意到正確的表揚方法?對孩子,並不是事事都要讚揚,也並不是讚揚越多越好。稱讚不當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緊張的情緒和惡劣的行為。

  有的父母喜歡對孩子說:「你好乖啊!」

  可是孩子有時覺得他心目中的自己並不那麼乖,這樣誇他反而讓他心裡有壓力,因而對父母的稱讚產生了反感。所以,他得到的讚揚越多,為了表現「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惡劣的行為。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研究發現,「幼兒受到過分表揚,覺得自己不值得表揚,反而感到不安」。

  做父母的,可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就是那麼好哄騙的,你說的話幾分真幾分假,孩子心裡也有數呢。讚揚太過,他會覺得父母沒有誠心,很虛假。時間長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這些稱讚的話放在眼裡,也會對父母產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另外,過分的讚揚會顯得很抽像,孩子聽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所以,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父母剛剛誠心誠意地表揚了孩子,他就又開始不聽話,故意弄些惡作劇;或者,你表揚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稱讚孩子的原則

  作為父母,應該明白:讚揚跟藥品青黴素一樣,不是拿起來就能用的。必須遵守使用的量和度,並注意可能產生的過敏性反應。這裡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讚揚孩子應就他的努力或成績而說,不要涉及到他的個人品格。

舉個簡單的例子:

  週末的時候,孩子把家裡打掃收拾了一番。媽媽看了,只需要對他說:「家裡今天可真乾淨,看著叫人心裡舒服。謝謝你,孩子!」就可以了。

  像其他什麼「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你今天真是乖呀!」這樣的話,就不必當面對孩子講出來了。

  說起來,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內心裡也十分地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於自己是否「了不起」、是否「乖」,他也許根本沒想過。父母的讚揚只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這樣適度的稱讚中自行演繹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來給予某種肯定。

過分讚揚可能嬌慣孩子

  難以想像,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將來對自己會有清醒的認識嗎?長大了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或意見嗎?

  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甜言蜜語裡。

  適度適時的讚揚,對於鼓勵孩子,幫他們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過度、過分的讚揚,往往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總是做得很好。於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做的事。將來也未必能經受挫折和批評。

  要記住,讚揚,只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許只要那麼一點點就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SN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