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父母應該經常說的話(上)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們的長處卻視而不見?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別哭,告訴媽媽是什麼原因


  到底是怎麼回事,好好說給我聽聽。

  先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事?

  孩子哭泣時,最好的安慰就是聽他傾訴。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趕緊安慰:「別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聽,哭得更厲害,家長立即就不耐煩地呵斥:「哭什麼!不許哭!」很少有家長肯耐心地聽孩子傾訴。

  一個朋友講起自己的小時候時,總是會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間裡去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看一本漫畫書,兩個人打起來。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畫書也給搶走了,忍不住大哭起來。母親進來把他帶到客廳,拉到自己身邊,溫和地問他:「怎麼回事呀?說給媽媽聽聽。」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漫畫書讓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對,媽媽再找他談。」

  「你不知道,當時我還以為母親要大罵我們一頓呢。因為我看到父親在一邊已經要發火了。之後很多年我都記得這件事,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們,允許我們訴說委屈。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說起當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鬧,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作為家長,只說一句「不許哭」、「哭也沒用」來強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沒有效果的。他既已心裡不滿,你卻還要不問緣由地斥責,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無論如何,你必須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聽他慢慢訴說。並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雙耳朵去聽就夠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淨化」原理,很值得借鑒到家庭教育中來。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無法發洩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不定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但是,如果給他機會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盡釋,也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要求。這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分析和判斷,而僅僅是做一個聽眾,幫助孩子敞開心靈,發出怨氣。

  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慢慢平靜下來,直至從令他難過的事情中走出來。他在講述事情經過的過程中,也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對錯。太小的孩子也許對自身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但是能讓他說出心裡話,就是替他解了心結,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他也不會一直記在心裡。

  孩子哭是很經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就請在這個時候對他說一句:「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嬌時另當別論


  與一見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還有一些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百般哄勸、安慰,甚至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滿足他的一些無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補償。當然了,疼愛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寵愛。孩子一哭就去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性。

  有時,孩子哭,也並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種傷害,而不過是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嬌,裝可憐,以此獲取父母的愛撫、疼愛罷了。也許孩子起先並沒有這種意識,只是偶爾發現只要一哭,父母必定會來哄,於是在以後他就學會了使用這種「伎倆」。

  遇到這種情況,辦法還是那一個,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馬上去哄,而是很平靜地讓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訴你。哪怕孩子什麼也不說,他也可能因為家長的這種鄭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騙」不到同情,自己也會覺得沒意思,哭一會就不會再哭了。

  說起來,不管孩子是因為什麼哭,家長都要有「傾聽孩子心聲」的意識。這是一個態度問題。

這個問題自己解決

  這個問題你可以自己解決。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接觸各種類型的人,見識簡單或者複雜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問題,一些麻煩。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攬過來,應該學會留空間給孩子。

  張先生當爸爸許多年了。別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兒子總是讚不絕口。但是他自認為,孩子的成長,自己其實並沒有費太多的心,因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處理了。在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很少主動替孩子做什麼。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說:「自己爬起來。」孩子玩玩具拼圖,怎麼也拼不好,他在一邊稍加指點,然後告訴孩子:「爸爸可不幫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認為兒子能夠完成一件事的時候,從不主動幫忙。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對他說:「爸爸,我們老師說要組織一次野炊活動,可是經費得自己想辦法,不能向家裡要。可是我到哪裡去掙錢呢?」做父親的說:「自己的問題可要自己解決。爸爸只能提個建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掙錢。」後來,兒子就和幾個同學約好,替報社賣報紙,辛苦了一個週末,也掙了不少錢。孩子也慢慢被調教出來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辦法,實在解決不了,才要求父母幫忙。事實也證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是可以自己去解決很多問題的。

  張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鑒。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適時放手,培養的是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知道他可以做什麼。當你意識到孩子完全能夠應付他遇到的問題時,就讓他自己去解決問題好了。父母可以充當顧問,但是最好「袖手旁觀」。

  孩子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要判斷、決定、行動,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需要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鍛煉。父母也能夠從孩子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質,也好在今後實施相應的教育。對孩子說「這個問題自己解決」,也是在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不能依賴他人。而且你做了什麼事,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讓孩子明白這些,對於他將來的獨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決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們總是以為愛孩子,就等於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讓他操半點心。不僅將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麼問題,就主動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樂意讓父母這樣一手操辦。因為往往父母還沒有瞭解真相和實情,就自以為是地替孩子做了決定,結果將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時遇到的問題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預。比如和朋友鬧了點矛盾,比如老師給他佈置了課外實踐的任務。這些問題他自己能夠解決,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裡做一件老師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細緻的活他做起來顯得很笨拙,或者整個地就慢吞吞的。這時家長就看不過眼了,趕緊替孩子幫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麼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為什麼要操這麼多無用的心?孩子實在碰到困難,他會來找你的。再說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點,笨拙一點,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對他高要求。

  還有的母親總覺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時過於心疼,寧願自己為孩子都做了。孩子:「媽媽,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媽媽:「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縫上去。」孩子:「我不會呀……」媽媽:「媽媽先教你,然後你自己縫,好嗎?」這樣的媽媽才是聰明的媽媽。盡到了一個母親的責任,也給了孩子鍛煉自我的機會。

  家長在一邊指導,教給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體的實踐,必須讓他自己去做。這樣孩子才能學到真本事。

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我們吃進嘴裡的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應該感激那些讓我們有米吃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你看,正是他們每天辛苦勞動,我們才能住上美麗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看到這個題目,也許做父母的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們都是靠自己的雙手,靠勞動來獲取報酬,為什麼要對別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掙錢養活我自己,難道還要對別人說謝謝?聽起來,的確有道理。但是,事實真的那麼簡單嗎?誰能說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們時刻都不能脫離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個人待著,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傢俱等等,哪一樣不是由別人提供給你的?是的,你為使用這些東西而支付了報酬,但是,請想一想,假如它們不被製造出來,你即便有錢也買不來呀。

  每個人的生活都滲透了他人的勞動,這一點無庸置疑。而我們,正是要對這樣的勞動表示出我們的感激與敬佩。當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們的心底才會產生愛,才會對於我們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體會到幸福的來之不易,才會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許多人所賜。沒有愛的世界是可怕的。

  無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可恥的。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心存感激,才會心中有愛,心中有愛,才會真誠地去關心別人。而社會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個人都付出一點自己的愛心。父母必須把這樣的思想傳達給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當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們自己首先得有這樣的認識。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頭土臉的建築工人,請你一定要對他說:「孩子,我們應該感激他們才對。」品格的教育一樣很重要在培養孩子的能力、興趣等方面,家長很重視,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卻成了一個缺口。這種無形的東西最重要,卻往往被忽略了。父母關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有些什麼特長,能做什麼事情,至於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虛偽,是否有一顆愛心,都無所謂。大人總覺得這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不實在,孩子將來在社會上也用不到。

  一個人的人品與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視他的品格培養,將來孩子由著性子,亂用才能,那一定會闖出禍來。擁有愛心,是良好品格的一個方面。愛是很神奇的一種情感,它能夠衍生出許多美好的事物和現象,能夠讓一個人感染另一個人。當一個社會遍佈著愛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無邊的幸福與快樂。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不失時機地將良好的品格傳遞給孩子。這往往也取決於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般來說,什麼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老師說過,歌德的書跟磚頭一樣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這樣,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慮。

  很不服氣?媽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現在不是氣的時候。

  媽媽明白老師說的話,但是更瞭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溝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蠻不講理的霸道父母,不瞭解孩子,也不願意去瞭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種是明明不瞭解孩子,卻自以為瞭解。一個父母與孩子不做溝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機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了,他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依賴父母,不再把什麼事都講給爸爸媽媽聽。在他們眼裡,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沒有意識到父母也是從孩提時代過來的,也有過他們這樣的青春年華,也跟他們一樣有過不安、焦躁和煩惱。他們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裡,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裡,所以不願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強烈,情緒波動也大。也許一點點的小事,都能讓他大喜或者大悲。

也許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發牢騷:

  「真氣憤,那傢伙有什麼資格那樣說我?」

  「可惡!他比我差呢,居然數落我!」

  「我肯定不會輸給他的,走著瞧吧!」

  也許他針對的是老師,或者朋友,甚至是一個陌生的人,也許只是芝麻大點的事。但是他的確牢騷滿腹,憤憤不平。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別急於勸解,最好是先對他的不滿表示出理解和共鳴,然後不動聲色,讓孩子把事情經過細細說給你聽,弄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比如,你可以說:「是這樣啊?你覺得很不服氣,對吧?媽媽非常理解你那種不甘的心情。」

  也許孩子並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態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會獲得暫時的安慰。這是你進入到他的心靈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靜。孩子認同了你對他的共鳴,那麼後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有一位母親很善於和孩子溝通。在她讀初二的女兒為一段感情而難過時,她對女兒說了這麼一番話:「我很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媽媽跟你一樣,也有過青春期,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還比你煩惱得多,甚至因為不安和焦慮,都快要崩潰了。但是最後還是挺過來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沒有什麼障礙是跨越不了的。現在想起那時候,儘管有很多苦惱,但是那的確是一個令人留戀值得回憶的時代。可能現在的你比媽媽當初更累,但是沒關係呀,你可以把這當作成長的一種體驗。」

  也許做女兒的並不會因為母親這麼說就把自己所有的心裡話都說出來,然而在她心裡,母親跟她之間那種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經消除了。這,就已經是一種進步了。理解和溝通,都是需要時間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SN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