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父母應該經常說的話(下)

謝謝你,孩子


幫我拿一下報紙,謝謝你,孩子。

  孩子,謝謝你送媽媽禮物。

  父母對子女說「謝謝」並非客套

  在傳統的大多數家庭裡,並沒有說「謝謝」的習慣。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間、親戚之間,也總覺得道謝是很見外的事。大家都覺得,既然如此親密,用得著那麼客套嗎?

  沒錯,我們不習慣說「謝謝」,就是因為我們把它僅僅當作一種客套。尤其在家庭裡,父母不會這麼說,也不會教育孩子這麼說。他們都把互相之間的給予當作理所當然。

  做父母的,還有這麼一種心理:「孩子是我撫養長大的,我給他吃,給他住,給他穿,供他上學,難道在家裡讓他幫我做點事,我還要對他說『謝謝』?」照這個意思,父母養了孩子,那麼孩子為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父母的回報。那這跟交易有什麼區別?

  人和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體諒,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給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撫養孩子成長,這是孩子應該感激他們的。即使父母不說,他的內心裡也一定潛在著這種感情。那麼,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的所作所為。孩子幫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開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對他真誠地說聲「謝謝」!這個時候,你是在無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顆感激的心,要對別人的給予表示謝意。有一天,他一定會以同樣深厚的感情,來回報你為他付出的一切。

  該說「謝謝」的時候,就應該切實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幫你拿鞋子、遞東西,他的確是幫助了你,你當然得道謝,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對孩子而言,這也是對他的努力的一種肯定。

  父母的感激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支援和鼓勵。他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作用,體會到了付出的快樂。這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經營一個會說「謝謝」的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當然是有愛的家庭。

  那麼有愛的家庭又是什麼樣子?

  無疑,應該就是一個人人都充滿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從另外一個人那裡獲得了應當的感謝之後,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實的,他會不自覺地對別人也給予應該的感激。一個家庭不正需要這種互相感激的氛圍嗎?孩子幫了忙,你對他說聲「謝謝」,不僅讓他覺得很開心,而且也會讓他產生「下次有機會再幫忙」的意願。

  父母經常對孩子說「謝謝」,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許有人會反駁:「心裡知道就行了,幹嗎非要說出來?」可是許多事情,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的確,重要的是有一顆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們時時把這種感激當作習慣,才能培養出如此一顆心啊。

  我們要把「謝謝」說出口,不是為著一種形式,而是需要把它當作我們生活的習慣,當作一種習以為常的東西。

  說「謝謝」源於我們心中真誠而美好的愛,讓我們隨時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賜。哦,這是老爸的傑作嗎?真是讓人激動的驚喜!

勇敢一點

 勇敢一點,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說出來,你的看法很不錯!

  你給了孩子勇氣嗎?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時讓他學會自己站起來?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時給他機會去「冒險」?你是否常常對孩子說「勇敢一點」?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膽小怕事,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膽量是慢慢鍛煉出來的。而父母,正是培養他們的好「老師」啊。

  有的孩子膽小,怕黑,也怕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要是恰好父母有什麼事要出去,必須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個人待著。沒有辦法,父母只好說:「這麼害怕呀,那算了,你跟著我們吧!」要知道,一個人對於黑暗的恐懼很可能是會持續一輩子的,並不一定成人之後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這樣,就應該慢慢讓他適應黑暗,而不是逃避。

  還有的時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來一直是家長送他上學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說以後不要家長送了,願意自己一個人去。這很可能是因為他覺得自己長大了,還讓父母送,會讓同學們笑話;也可能是因為他體諒父母,怕他們太辛苦,總之這個想法對他來說,是個不錯的改變。可是父母能夠理解嗎?他們也許立即表示反對:「不行!你一個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經有膽量去嘗試他能做的事了,為什麼父母不對他的勇氣給予鼓勵?

  實際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項,如過馬路要看看紅綠燈,注意車輛,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訴他,孩子的表現不會讓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聰明,他們善於思考,腦子裡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許有一天他產生了打破常規的想法,比如他用報紙做了一頂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給小朋友「欣賞」,可是又怕給人家笑話。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也來打擊他的積極性,說出「這個帽子這麼難看!」、「別人肯定會取笑你的!」這樣的話來。不如給他打打氣:「勇敢一點嘛,小朋友也許會搶著戴呢。」要知道,這是孩子創造力的體現,他有這樣打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勇氣,為什麼不支援呢?

  勇敢不等於冒險生活中,孩子因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觸某件東西,很可能產生畏懼感,在應該給予「勇敢一點」這樣的鼓勵時,家長不能吝嗇這幾個字。可是,家長也必須明白,鼓勵孩子勇敢並不等於是讓他去冒險。孩子跟別的小朋友鬧了矛盾,廝打了起來,你不去勸架,反而鼓勵他說:「別怕,勇敢一點,你打得過他的。」這就是在慫恿他使用暴力了,是萬萬不可的。勇敢必須是正當的行為。做父母的怎麼能給孩子做壞事的勇氣呢?這遲早要害了他。

  對於一些冒險的嘗試,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訴孩子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並且大人要從旁指導。不贊成無意義的冒險,比如孩子說他要爬到一棵大樹的樹頂上,這樣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這一點必須讓孩子明白。除了行為上的勇敢,還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勇敢地對待自己的過錯。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導。早知如此,我就逃學了。

你自己選擇

  你喜歡什麼,自己選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選擇,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選,媽媽當參考。

  你來決定這件事。

  選擇是一種能力

  許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生活到學習,甚至到將來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傳統。

  一個人,從小到大,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可是怎樣去做一個決斷,怎樣做出最好的選擇,需要逐漸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做出一項正確的抉擇,需要考慮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長遠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眼光、智慧、魄力與膽量。一個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樣的能力嗎?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孩子「規劃」生活和學習。不是逼著孩子練鋼琴,就是命令孩子學美術,不准這樣,必須那樣,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說得嚴重點,這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毀壞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長們往往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英明決斷而沾沾自喜,以為給孩子選了一條將來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

  父母的這種「主動」,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選擇是對的,那麼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無法從中獲取有益的體驗,無法享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愉悅感。如果你的選擇錯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機遇,他就會怪你。家長們何苦還要吃力不討好呢?

  奉勸這些過於積極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就把選擇的權利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變得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會顯得膽小畏縮,只會順從別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擺佈。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孩子,是不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的,結果只會是什麼目標也達不成。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應慢慢從他的生活中退出來,讓他做主角,學會自己去做決定,運用自己的頭腦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時難以完全放手,可以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不會出錯的選擇項,讓他做最終決定。比如,你要孩子培養一種興趣,可以問他:「你是想學畫畫、彈琴,還是書法?」在你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去選擇。孩子會很高興父母對他的信任、理解與尊重,也會慎重地對待自己的選擇。一次兩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慢慢放手,給孩子越來越大的選擇空間。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希望父母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句「你自己來決定」。

孩子,你能行


  總有一天你能學好的,媽媽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來試試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嗇你的鼓勵

  做父母的,在內心裡都有一個潛在的意識,就是覺得孩子小,做事不放心,對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夠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不讓孩子去嘗試做他沒做過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麼,家長就說「你怎麼行」之類的話。

  「媽媽,讓我來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買東西吧。」

  有時,孩子會向父母提出類似的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表示反對,開口就說:「你太小了,做不了。」因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難以做好,父母要花許多時間來指導,還要替他們收拾爛攤子。同時,也擔心孩子的安全。這樣想,的確沒錯,但是經常如此,對孩子將產生怎樣的影響,父母又想過嗎?

  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他們的話能造就一個孩子,也能毀掉一個孩子。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道理了。試想,當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時候,父母總是說「你不行的」、「你做不好」這類的話,孩子本來潛在的能力或許就從此被遏制了,永遠無法發揮出來。到最後,孩子自己很可能產生這樣的錯覺:「我真沒用,什麼都做不了。」長期下去,他會慢慢對事物失去興趣,那個時候,也許就真的「什麼也不會做」了。

  還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遠都是難以捉摸的。有時,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許,會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這比在父母的指導下去嘗試更危險。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後成為一個什麼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腳的人嗎?

  如果不,那麼就別吝嗇你的鼓勵和賞識。

  教育理論上,有一種賞識教育。父母可以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這樣的話應該經常說:

  「孩子,你能行的,媽媽相信你。」

  「好吧,爸爸讓你來,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時候,不妨給他機會去嘗試。當然了,也許某些事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危險,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訴孩子做事的步驟、技巧和注意事項,並在一旁靜靜觀察,不會有事的。這個過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靜,並且做個絕對的「局外人」。一切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這是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結果如何並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沒做好事情時,給他潑冷水,說「我就說過你做不了」這樣的話。明智的做法是幫他找原因,鼓勵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嘗試和努力中,的確能學到不少東西,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這便是你對孩子不吝鼓勵的結果。

  賞識和信任,是激發孩子興趣的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讓孩子潛能得到發揮的契機。你試試就知道,這不是一句空話。

對孩子的賞識要發自內心

  很顯然,並不只是對孩子說句「你能行」就算是對孩子的賞識。賞識是一種建立在對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瞭解的基礎之上的看法。說得簡單些,它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裝出來的。

  你是否在心裡拿自己的孩子同別人的孩子比較過,遺憾於孩子的短處,而對他的長處卻視而不見?

  你是否在嘴上說著「你能行」的時候,心裡卻還是很不情願讓孩子嘗試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嘗試做一件事的時候,一邊說「你能做好」,一邊忍不住地伸手幫忙?

  如果是,那麼只能說,這種賞識是你討好孩子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真心實意地要讓孩子學到什麼東西。

  怎麼才叫發自內心的賞識?就是你對孩子說「你能行」的時候。

  永遠學不會對孩子放手的父母,不僅自己累,還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鍛煉機會。

孩子,媽媽愛你


  孩子,媽媽愛你!

  你這麼可愛,看著你慢慢長大,媽媽好高興。

  經常表達愛意能讓孩子覺得舒心和安全

  毫無疑問,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並且以各種方式實實在在地關愛著孩子。中國的父母一向習慣於默默地為孩子做很多事,不將愛掛在嘴邊。這除了跟傳統的思想觀念有關,也是因為父母們認識不到把「愛」字說出口的重要性。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什麼,孩子都能體會得到,就算不說,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和愛心。

  有人說,愛並不一定要說出口。在情人之間,或許行得通,可是,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愛」必須很明確地表達出來。

  就只是這麼一個字,說出口和藏在心裡,是有很大區別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東西,如果僅僅把它藏在心裡,對方就不能真正準確地感受得到,尤其是孩子,有時他甚至不確定你是否有這樣的情感。這時,就需要你明白地告訴孩子,你是如此地愛他。

  「我的孩子,媽媽好愛你哦!」

  「寶貝,媽媽非常愛你!」

  「小傢伙,爸爸愛你!」

  這樣的話往往讓一些父母羞於啟齒,他們還不習慣這樣與孩子對話。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話顯得矯情、肉麻、做作,甚至多餘。都是一家人,還老說愛不愛的,有必要嗎?如果你真這麼想,那就錯了。正因為是一家人,才要互相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愛。這是家人相處的基調,有它才有生活的和諧。

  孩子在幼年的時候是特別依賴於父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邊,他們才覺得舒心和安全。但是,生活中,父母難免照顧不周,難免責罵孩子。一旦孩子處在這種境地,他就可能懷疑並且害怕爸爸媽媽再也不愛自己了。沒錯,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也看得見;但是,父母也有責罵孩子的時候啊。如果你從來不對孩子表達你愛他的心意,他真的會搞不明白你到底愛不愛他,是真愛他,還是假愛他。

  難道一句「孩子,我愛你」就能解除他的擔憂嗎?父母往往對這句話的作用表示懷疑。不用懷疑了。對於一個年幼無知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往往是最可信的。何況,當一個母親真的對孩子說這種話的時候,她的內心也確實充滿了愛子的柔情。就跟嬰兒聽到母親的聲音就安靜下來一樣,孩子聽到父母愛的表達,會全身放鬆下來,並且心情愉悅。

  還有些父母平時面對孩子是比較嚴肅的,你不能說他們就不愛孩子。他們有可能比別的父母更愛孩子,只是不喜歡跟孩子嘻嘻哈哈,總覺得應該保持家長的威嚴。這樣的父母,除了讓孩子覺得畏懼,還給了他一種錯覺:你們根本不愛他。

  所以對孩子說句「媽媽(爸爸)非常愛你」,會讓他感到心安。

  愛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有人說,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它的美就在於,它讓人感到一種精神的安慰與依靠。人都是害怕孤獨的,只有愛,才讓我們覺得身邊有人在陪伴,才讓我們感到溫暖和安全。孩子的心單純無瑕,他更需要來自於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關愛。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愛給他的是安全感和滿足感,讓他感到自信。

  你真誠地告訴孩子,他是最可愛的,是你最喜歡的孩子,你特別愛他,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會努力去做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經常對孩子說「我很愛你」的父母會知道,當對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孩子總是會回應一句:「媽媽,我也愛你!」也許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愛的含義,但他肯定懂得,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情感,是喜歡一個人的表示。這句話在他心中紮下了根,也能讓他懂得回贈別人以愛。

  一個心中充滿了愛的孩子,將來定會有豐富美好的心靈和自信寬廣的人生。

孩子,對不起

剛才的事是媽媽不對,媽媽向你道歉。

  爸爸誤會你了,真對不起!

  向孩子道歉不是件丟臉的事

  「什麼?讓我們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長的威嚴於何處?」

  也許看到這個題目,家長們會感到無法接受。

  的確,向來我們就沒有長輩向晚輩道歉的傳統。在孩子面前,父母總有不可侵犯的威嚴。可是這種傳統未必就真的那麼理直氣壯。

  孩子犯了錯,家長要求他說對不起,為什麼父母錯了,就不能向孩子說對不起呢?這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說起來,根本就是做父母的那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在作祟,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拉不下臉來跟孩子說對不起。「做錯了事要道歉」,小孩子經常這樣被大人教導著。為什麼家長就不能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呢?

  何況,向孩子道歉,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在孩子面前,父母並不需要做個十全十美的人,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錯立即道歉,這是一個人有良好教養的體現。在孩子眼裡,勇於說「對不起」的父母是親近的,他只會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會看輕他們。

  反而是那些有了錯還拚命掩飾的父母,會令孩子覺得反感。不要把孩子當傻瓜,是非對錯,孩子心裡明白得很。如果你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麼最好不要這樣不講道理。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首先你自己就得那麼做。

  某天,你因為心情不好而責罵了孩子,事後覺得很後悔,但是又拿不下面子來道歉,並心存幻想:「孩子那麼小,事情又過去幾天了,也許他早就忘了吧。」這裡可要奉勸你,最好不要把孩子當傻瓜。他也許一輩子都記得父母曾經怎樣錯怪了他,而且是那樣蠻不講理。你願意留給孩子這樣的記憶嗎?特別是在錯誤非常明顯的時候,你的掩飾、搪塞或者置之不理,會讓孩子覺得你很虛偽。那麼他今後還會信任和尊重你嗎?

  其實孩子的心非常寬容,父母錯怪了他,只要說一句「對不起」,他還是一樣敬重和愛著父母的。說一句「對不起」,該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只要有一顆尊重孩子的心,甚至都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以平等的態度向孩子道歉,這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相信孩子自己能體會的到。

  做個光明磊落的父親或母親,不是非常好嗎?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錯了,那麼就請及時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吧!

多交幾個朋友


  不要老是待在家裡,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幾個朋友,別總是一個人玩兒。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給孩子買了玩具手槍,而只許他待在家裡,相信孩子寧願不要玩具手槍。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沒有機會展示他手槍的「威力」,沒法獲得樂趣,那又有什麼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獨,就是沒人跟他玩。你給孩子買一堆的玩具,不如讓他去交一個好朋友。玩具玩久了,會生厭。而跟一個好朋友在一起,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每個人都不可能離群索居。也許有時嚮往安靜,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希望有個人陪伴著。這樣才不會覺得孤獨。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來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連朋友也沒有了,他該是多麼地孤獨和無助。你會發現,多子女的家庭裡,孩子們雖然難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獨生子女家庭裡的孩子往往最羨慕別人有兄弟姐妹,因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

  當一個孩子經常獨處時,他會顯得很無聊,很孤單。長期下去,就會變得沉默寡言,變得內向。也很可能患自閉症。做父母的,應該通情達理,別把孩子老是關在家裡。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帶著他到處串門,讓他認識別的孩子,與同齡人相互溝通。也可以與鄰里各位家長取得共識,讓孩子們多多來往,給他們一個寬鬆的玩耍空間。孩子稍大一點的時候,給他時間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會,別老悶在家裡。」不要小看這麼一句話,它也許會帶給孩子莫大的驚喜和收穫。一個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會變得開朗,而且比孤獨的孩子更具有獨立性。因為當大家在一起玩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嬌,也不可以任性,誰也不能遷就誰,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發現,一個在家裡愛撒嬌、慣會耍賴的孩子,和他的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卻極其謙讓和勇敢。幫助孩子交朋友「怎麼可以讓孩子隨便交朋友呢?交到壞朋友怎麼辦?」家長們很可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也是他們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擔心孩子受傷害,因此而不讓孩子交朋友,這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把孩子關在家裡,他就永遠不受傷害了嗎?做家長的,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在你管不到的時候,他一樣要和別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遠不讓孩子出門,除非你每一分鐘都跟在他身邊,這可能嗎?

  有些母親雖然允許孩子交朋友,但是規矩很多,而且過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橫豎打聽,稍不稱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來往。孩子選擇朋友,當然是依自己的標準和喜好,母親怎麼能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呢?還有的家長限制不了孩子,就給他們臉色看。當孩子帶著小朋友到家裡來玩的時候,就顯出非常不耐煩的樣子,甚至當著別人的面,朝孩子發火,說些不中聽的話。這麼做不僅會使你的孩子從此失去一個好朋友,而且也深深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連交朋友的自由都沒有,孩子在夥伴面前是會很沒面子的。聰明的母親,不是不許孩子交朋友,而是幫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擔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響,事先可以提醒他,在外面交朋友,應該注意些什麼,告訴他什麼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母親只作善意的提醒和建議,而不加以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導孩子談談他的朋友,這也是側面瞭解他交友情況的一種方式。比如聊天的時候,你給孩子講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許就來了興致,跟你講他的生活圈子。瞭解的情況中,好的現象予以鼓勵和支援,不好的現象給以提醒和建議。有一點,母親需要明白,朋友之間應該是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內向,你可以讓他和性格開朗、外向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裡比較嬌慣,就建議他跟獨立性強一點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膽小,就多讓他和大膽勇敢的孩子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是家長不能給予孩子的;有很多的東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給孩子的。

跟媽媽說說話

 來,跟媽媽說說話。跟我說說話,談談你的想法。

  主動找機會和孩子交流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集體。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經常地溝通和交流,就會漸漸疏遠和隔膜起來,既而產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這樣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他是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個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無鉅細地跟父母說了。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產生「代溝」的時期。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最好主動找孩子說話。如果你看到孩子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坐著看電視,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間裡,你可以主動跟他說:「要是你有空,跟我說說話吧。」或者說:「一個人待著多沒意思,跟媽媽說說話。」如果孩子默許了,你就試著找些他感興趣的話題來談,他聊著聊著,也許就眉飛色舞起來。只要話匣子打開了,他很可能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其實孩子們也並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閡與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瞭解他們,而他們對父母產生了恐懼感和厭倦感。如果父母能夠主動消除這些感覺,孩子是非常願意以真心回應的。畢竟,誰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樂相處呢?孩子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實際是非常願意告訴父母的。當然,這個前提是父母能夠像一個朋友一樣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說,是害怕父母聽了不高興,把他一頓數落。家長有意識地要求孩子「說說話」,主動一點,給予誘導,就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他的傾訴慾望得到滿足,讓他有機會發洩心中的不滿,訴說內心的苦惱,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處的。

  讓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關心如果父母從不主動過問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媽媽對我在想什麼不聞不問,他們一點也不關心我。時不時用輕鬆平和的語氣邀請孩子跟你說說話,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他知道父母有瞭解他的慾望和興趣,就不會再和父母保持著距離了。時間久了,哪怕你不再說這樣的話,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開著的,只要他想說,你都會聽他說。在這樣的家庭氛圍裡,孩子能夠生活得更快樂,成長得更健康。

  主動找孩子交談,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孩子的好機會。教育孩子並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輕鬆活潑的聊天中,把你對孩子的要求、期待,把應該注意的事項,不經意地告訴他。當你不再是家長式地教導時,孩子反而更容易認同和接受你的想法與觀點。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說說話」,一定不要強迫他。而是先徵求他的意見,如果他實在不願意說,比如心情實在不好,不想理任何人時,比如有其他要緊的事要做時,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機會留到下一次。強迫帶來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嘗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

你自己選擇
  你喜歡什麼,自己選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選擇,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選,媽媽當參考。

  你來決定這件事。

  選擇是一種能力

  許多的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從生活到學習,甚至到將來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做了,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傳統。

  一個人,從小到大,會面臨無數的選擇。可是怎樣去做一個決斷,怎樣做出最好的選擇,需要逐漸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做出一項正確的抉擇,需要考慮與之相關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長遠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眼光、智慧、魄力與膽量。一個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樣的能力嗎?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太多的父母習慣於把「選擇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為孩子「規劃」生活和學習。不是逼著孩子練鋼琴,就是命令孩子學美術,不准這樣,必須那樣,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歡什麼,需要什麼。說得嚴重點,這就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毀壞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長們往往早早地就為自己的英明決斷而沾沾自喜,以為給孩子選了一條將來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

  父母的這種「主動」,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選擇是對的,那麼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無法從中獲取有益的體驗,無法享受到實現自我價值帶來的愉悅感。如果你的選擇錯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機遇,他就會怪你。家長們何苦還要吃力不討好呢?

  奉勸這些過於積極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麼就把選擇的權利逐步交給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後會是這樣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決斷力,變得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會顯得膽小畏縮,只會順從別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擺佈。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孩子,是不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的,結果只會是什麼目標也達不成。而且父母的這種做法往往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產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師。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應慢慢從他的生活中退出來,讓他做主角,學會自己去做決定,運用自己的頭腦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時難以完全放手,可以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為孩子提供一些不會出錯的選擇項,讓他做最終決定。比如,你要孩子培養一種興趣,可以問他:「你是想學畫畫、彈琴,還是書法?」在你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去選擇。孩子會很高興父母對他的信任、理解與尊重,也會慎重地對待自己的選擇。一次兩次,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慢慢放手,給孩子越來越大的選擇空間。

  當孩子做選擇的時候,希望父母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句「你自己來決定」。


錯了沒關係

  孩子,沒關係,這只是一件小事,媽媽知道你是無心的。

  錯了沒關係,下次別再犯就行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想像一下,假如你這個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點差錯,領導對你大發脾氣,把你臭罵一頓,你會是什麼心情?要是領導並沒有過於指責,而是給你機會去改正錯誤,挽回損失,你又會是什麼心情?如果你對此有切身的體會,那麼,請不要為難你的孩子,請你也給孩子一次機會,請你學會對孩子說:「錯了沒關係。」

  人一生,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總結出了這個道理。然而,大人們往往用它來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來原諒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則」,為什麼大人們常常偏袒自己,而對孩子那麼苛刻呢?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說過你做不來的,看看吧,現在吃到苦頭了吧?」

  「你為什麼老是犯錯誤?就不能聰明一回嗎?」

  看看,父母們最會這樣責罵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錯,也不管是什麼原因,具體怎麼回事,斥責的話就說出口了。孩子難道就願意犯錯誤了?其實,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錯誤是件多麼平常的事。只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穩妥,不犯錯,可是他們又不能接受孩子通過試錯法去積累經驗,鍛煉能力,而是在一邊潑冷水,甚至說風涼話,使孩子沒有機會獲得新的體驗。

以寬容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當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過分的寬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該寬容的時候,我們決不能過於苛刻。

  孩子做錯了事,你一句「錯了沒關係」,會讓他心裡輕鬆很多。父母的寬容會讓孩子心生感激,他會努力去改正錯誤來作為對這種寬容的回報。此時,你也是給了他改過並獲取成功的勇氣。孩子不是木頭啊,他懂得感情的回報。

  不過,僅僅是一句「錯了沒關係」還是不夠的。寬容也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它也有個度。在你諒解了孩子的錯誤時,也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他為什麼錯了,該如何去改正。你必須讓孩子明白,做錯了事沒有關係,但必須瞭解犯錯的原因,並且及時改正。

  也許有的父母會擔心這種寬容會讓孩子無所顧忌而犯更多的錯誤。其實,一個孩子怎麼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受著父母的影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應該逐漸地告訴孩子哪些事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錯再來告訴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寬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錯誤,那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當了。

你盡情地玩吧


  父母之所以嚴格限制孩子玩,是因為他們總認為,孩子玩的時候根本不動腦筋,就只是純粹地在浪費時間。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強得多,而且他的知識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時候,他的小腦瓜可是一刻也沒停止過思考呀。腦子越用越靈活,家長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鍛煉大腦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學習了一天之後,讓他自由地去玩,這不僅是給他放鬆的機會,也是讓去接觸書本之外的知識。其實,父母也能夠發現,孩子在玩的時候才會發現問題,才會特別主動地去思考問題。這種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也有的父母不許孩子玩,是覺得他們通常會弄得一身髒兮兮的回家。每天為他洗一堆的髒衣服就夠累的了。但是,母親能因此就不給孩子玩的機會嗎?到底是孩子玩得開心盡興重要,還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親僅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麼這樣的媽媽也太懶了,太吝於付出親情了。

  要是一個孩子在天真爛漫的年齡裡卻整天乖乖待在家裡,死氣沉沉,這個時候倒真值得擔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們的權利。如果你曾經有個美好的童年,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樣的樂趣呢?塑造一個神采奕奕的孩子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氣蓬勃。那麼就放心地把玩的權利交給孩子吧。父母的支援是最好的精神動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許下去玩,心情會完全放鬆。不要對孩子的玩進行限制或者監視。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機會略微點撥他,讓孩子在玩樂中發現不同的趣味,啟發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動性並非生來就有,父母應多給孩子創造機會,把他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學習的時間用功學習,在玩的時間盡情玩,對孩子來說,這是有效的勞逸結合。玩耍的時候,孩子身心放鬆,多半是身體運動,這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SN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