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父母應該這樣說的話(上)

孩子拿回了成績單,你的眼光不要只盯著他考得不好的科目,還要看他考得優秀的科目。把「數學考得這麼差,還有臉回來見我」這樣的數落改為「語文考得不錯嘛,數學得加把勁哦」,應該不會太難吧。當他本以為要挨罵的時候,你給他稱讚與鼓勵,孩子會為你的理解而感到驚喜,為不讓你失望而加倍努力。

不能妥協於孩子的撒潑耍賴

  您不應該說:好吧,別哭了,改天媽媽給你買。

  您應這樣說:你這個要求很過分,媽媽不能答應你。

  您不應該說:今天不行,明天好嗎?

  您應這樣說:等你用得著的時候,再買不遲。

  孩子撒潑耍賴時,不要隨便滿足他

也許你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情形:

  商店裡,賣玩具的櫃檯前,小孩子看上了某個玩具,說他的小夥伴們都有,纏著媽媽要買。媽媽好言哄他:「這個玩具不好,我們去別的地方買。」或者說:「今天媽媽沒帶夠錢,明天再來買好嗎?」孩子不依不饒的,非要買。媽媽這時來氣了:「今天說不買就不買,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氣上來了,哇哇大哭起來,甚至賴在地上,亂踢亂鬧,死活不肯起來。最後,媽媽實在沒辦法了,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買下來。

  沒錯,孩子是暫時給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嘗到了「甜頭」的孩子,找到了對付家長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還會繼續使用,甚至會使用得登峰造極。孩子學會了耍這種小聰明,他的要求會越來越離譜,那時,家長更拿他沒有辦法了。所以,要在一開始,就讓他知道:無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潑耍賴也不能得到滿足。

不要給孩子開空頭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媽媽說一句「回頭再說」「過幾天再買」,就立即破涕為笑。他們相信父母不會騙自己,期待過幾天,玩具就真的給買回來了。事實上,父母也不過是為了暫時擺脫尷尬局面,向孩子扯了個謊,開了一張不兌現的「空頭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裡,父母的話是值得信賴的,他對這個承諾充滿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兌現,可以想見,他會是多麼難過和氣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許會瞬間坍塌。這種欺騙的「戰術」,除了傷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還有什麼好處呢?況且,這種手段也只能糊弄孩子一兩次罷了。

  同時,還應注意,父母以「回頭再說」這樣的話迴避與孩子的對立,想借時間讓孩子忘記自己說的話,而達到既解決問題,又不與孩子產生矛盾的目的,這麼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立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孩子也沒有思考的機會。

給孩子一個拒絕他的理由

  孩子雖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無理取鬧的時候給他一個可以相信的理由,他會聽進去的。

  對於脾氣實在很倔的孩子,家長大可把他帶到一個人少的地方,給他時間,讓他鬧夠鬧累了,再鄭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一般來說,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給的理由充足、有說服力,他肯定會乖乖聽話。比如,孩子耍賴皮,硬是要買玩具,你可以告訴他:「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來一起買,好嗎?」或者說:「這個玩具要等你大一點才可以玩,明年你過生日的時候買給你。」在充分說明理由的同時,也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這個玩具不適合你玩,咱們去買小人書看怎麼樣?」

  總之,你得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總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過不去。

  

小貼士:如何增強孩子的滿足感

  要求得到滿足的程度,與等待實現的心理過程是成正比的。夢寐以求而終於得到時的喜悅,和想要的當時就得到時的喜悅,是有天壤之別的。給孩子買玩具也一樣。當他想要火車、布娃娃時,父母立即答應,孩子獲得滿足的程度就會降低,也不會產生視如珍寶的惜物之情。同時,也難以培養「忍耐」這種十分重要的素質。

嚴厲管教孩子要說明理由

 您不應該說:說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沒有為什麼。

  您應這樣說:不是媽媽偏不讓你去,是因為那個地方正在裝修,太危險了。

  您不應該說:這件事你就得聽我的,問那麼多做什麼!

  您應這樣說:你還太小,不明白這些原因,等你長大了,就知道媽媽為什麼這麼做了。

強詞奪理沒有說服力

  「大人說的話你還敢不聽?」

  「媽的話你也不聽嗎?」

  「我是你老子,我說怎樣就怎樣!」

  不少家長還不知道或不習慣以平等的身份說服孩子。孩子反駁或辯解幾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當作一種打壓孩子的王牌。這是典型的強詞奪理。以看似權威的身份來威壓孩子。

  沒錯,這一手段很見效。孩子什麼也不說,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過是他無力反駁和反抗而已,並未心悅誠服。他仍會在內心裡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且還多了一份對這種「霸道」的反感。

  向來強詞奪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兩個人吵架,往往理虧的人叫聲最高,希望借聲勢壓人。父母在說服不了孩子的時候,以權威身份來壓服孩子,實際就表明自己已經到了「理屈詞窮」的境地。稍微懂事一點的孩子都能體會到這一點。可不要把他們當傻瓜。

  何況孩子天生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你越是強制他做什麼,他越不願意做。你越是不講道理,他越不會信服你。長此以往,會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麼,他都想和你對著幹。

  再說了,孩子又不是無賴。你跟他講道理,他不會不聽。能說服他,他一定會乖乖地聽你的話。比如孩子提出某個要求,而你又有難言之隱,大可不必沉下臉來呵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說一句「你還小,不明白這些原因,等你長大一點,媽媽再告訴你」,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對那個要求戀戀不捨,你也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轉移他的注意力。

  聰明的家長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不希望給孩子一個蠻橫無理的印象。

不要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權利

  父母強詞奪理,以個人威嚴來壓服孩子,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後果。有的孩子天性軟弱一點,平時懼怕父母。所以父母說什麼都乖乖聽從,而自己從不考慮對錯好壞。

  「媽媽的話你也不聽嗎?」這樣的話,就是說「媽媽的話必須絕對服從,沒有道理可講」,暗含的意思是「除了聽我的,不要再想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惟父母之命是從,為了不惹父母發怒,就一切照辦。

  父母可以用這種手段把孩子培養為「聽話的孩子」,但同時也是培養了一個沒有主見、沒有判斷能力,甚至唯唯諾諾的人。

  面對父母的這種不講道理,孩子有時會忍不住加以反駁,因為他有他的想法。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認真聽聽孩子的意見,給予適當的評價,然後再耐心地講明自己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對比,能領悟到一些是非對錯,這是非常重要的。

  何況,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沒有顧及到孩子的處境。有時也許是誤會了孩子,一句「你就得聽我的」這樣的話,會特別傷孩子的心。因為他不僅得不到理解,而且還被強迫遵從父母的意思。

指出孩子的錯誤要心平氣和


  您不應該說:叫你不要到處亂扔垃圾,你長耳朵沒有!

  您應這樣說:孩子,要是每個人都像你這麼把垃圾到處扔,那我們生活的地方會多麼髒啊。您不應該說:那些東西家裡又不是沒有,你還去跟小孩子搶,丟不丟臉啊。

  您應這樣說:跟別人借來玩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去搶呀。

  孩子犯錯誤是件很平常的事

  先來看一個例子。

  孩子在院子裡踢球,一不小心,球被踢飛了,砸到窗戶上,玻璃全碎了。這時正在做家務的媽媽火冒三丈:「早就說了叫你不要在院子裡踢球,你就是不長耳朵,現在也不長眼睛,以後你再在院子裡踢球,看我怎麼揍你。」本來準備向媽媽道歉的孩子,被媽媽這麼一頓數落,覺得挺委屈的,也對媽媽感到失望。從此後,不論媽媽說什麼,他根本聽都不聽了,更別說放在心上。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在生活中,誰不犯錯呢?大人難免,何況孩子。而且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規矩,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該的。他們有時候犯錯誤甚至都是無心的。很多時候,是大人誇大了孩子的錯誤,把不嚴重的事弄得非常嚴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氣不說,還讓孩子無辜地受責罵。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應該把孩子犯錯誤當平常事來對待,對他們犯錯誤表示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緩解孩子因犯錯誤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對孩子有一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指出孩子的錯誤要心平氣和

  過分的或者不問緣由的指責,會使孩子畏畏縮縮,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想想,犯了錯的孩子,他內心裡本來就很害怕,擔心挨罵、挨打,有時可能不是他故意的,想對父母解釋,而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數落,他在對父母產生恐懼感的同時,還會感到失望,覺得父母並不理解和寬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只會越來越疏遠。

  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犯錯誤時,及時給予提醒,制止他們的這種行為,引導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家長自己首先要冷靜。所以不論有多氣,都必須壓住怒火,先弄明白整件事的經過,瞭解孩子是犯了什麼錯,為什麼會犯錯,錯到了什麼程度;然後再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他怎麼不對了,應該怎麼改正。

  就像開頭舉的例子,孩子踢球打碎玻璃,完全是因為不小心,並不是他故意要這麼做的。就算砸碎了玻璃,也不用對孩子侮辱加威脅的。

  如果媽媽能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院子不是踢球的地方,媽媽以前就告訴過你的,你看,現在砸到玻璃事小,要是砸到人了,多危險呀。以後要到球場去踢球,記得要注意自己和別人的安全。這話媽媽只說一遍,你要記住哦。」那麼孩子不僅能知道怎麼錯了,還會把媽媽的教導記在心上,以後也不會再犯了。

告訴孩子:你可以失敗

  您不應該說:這次期末考試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別想上學了。

  您應這樣說:孩子,放鬆些,考試考得不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盡了力。

  您不應該說:兒子,明天的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您應這樣說:孩子,勇敢一點,失敗了也沒關係,不就是一次比賽嘛。

把失敗的權利還給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隊呀。一到考試的時候,更是比孩子還著急,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許失敗。

  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對孩子有害無益。

  沒有誰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沒有生活的閱歷與應驗,他還處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階段。他有權利失敗。

  哪個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絆絆中走過來的?那麼,也請寬容孩子吧,把失敗的權利還給他們。允許孩子失敗,就等於是給了他鍛煉自己意志力的機會,也給了他增加自己閱歷的機會。

  其實,在生活中,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一些失敗是很必要的。作為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失敗的可能,失敗並不可恥,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敢面對,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父母不允許孩子失敗,往往是只看到了失敗的一個方面,把它看成是丟臉的事,卻忽略了失敗的價值和意義。

  父母應該有「失敗即教育」的意識。

  孩子失敗了,但是他獲得了「痛苦的體驗」,將來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時,他也有了挑戰困難的契機。孩子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自身,慢慢成熟的過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

  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會漸漸定型,有一天當他面對突如其來的挫折時,會驚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練,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在失敗的磨礪中,鍛煉出膽量,摸索出經驗。

  有時,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幾率很小,也要讓他做做看。

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係

  生活中,父母常為孩子的錯誤和失敗擔心、著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時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這樣失敗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給孩子「不許失敗」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會更重,情緒也會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但不能夠從失敗的狀態中走出來,甚至更糟。

  運動心理專家有這樣一個發現:在重要比賽時刻,如果一味地給運動員施加壓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氣,反而會影響到運動員的發揮水平。但是,如果將很重要的目標簡單化,淡化比賽的緊張情緒,那麼運動員就會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很容易發揮正常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同理,在關鍵時刻,我們也應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心理氛圍。

  孩子考試或比賽之前,不要催著孩子去學習,可以允許他們適當看看電視,跟別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帶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跟孩子聊聊天,表現出對考試成績或比賽結果不在乎的態度。盡量讓他們脫離緊張的氣氛,調整好狀態。父母的這種態度會讓孩子心裡輕鬆起來,並大受鼓舞。壓力釋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發揮出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失敗,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壓力有關。

  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歎氣,更不應劈頭蓋臉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勇敢、聰明的人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這其中還有一個潛在的心理效應: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那麼,請你也給孩子這份信任吧。

不好回答的問題也要有交代


  您不應該說:小孩子不需要懂這些!

  您應這樣說:孩子,這個問題很複雜,等你長大一點了,媽媽再告訴你。

  您不應該說:告訴你了你也不明白,一邊玩去。

  您應這樣說:這個問題媽媽也說不好,等明天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

  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這個問題:

  如果在一個咨詢台詢問一件什麼事,但是對方只是隨便敷衍幾句來搪塞你,你會是什麼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這樣的事呢?你又會怎麼想?

  估計你除了氣憤,多碰壁幾次後,再也不會去咨詢什麼事了。

  那麼,由己及人,也來想想孩子們吧。

  孩子天生好奇心強,有時他們也沒有途徑去滿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問父母。而父母們往往覺得他們只是在沒事找事,問的問題實在多而無聊,甚至可笑。有時,大人又因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便應付說「現在忙,過一會再說」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時大人實在惱了,沒好氣地說:「你問我,我問誰去?」

  這樣的態度,首先,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經常這樣,孩子會逐漸變得對身邊的事物失去興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大腦會趨向於遲鈍。其次,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因為孩子會覺得父母根本就不關心自己。

  奉勸家長,要「孩子優先」。無論多忙,無論孩子的問題多麼可笑,多麼難以回答,都要認真地對待。這樣,不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發展,也能確立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協調關係的基礎。

無論如何,要給孩子一個答覆

  孩子的心理沒有那麼複雜,有時提出一個問題來,卻讓父母難以回答。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有的家長正在煩心,孩子一問,便沒好氣地說:「小孩子問那麼多幹什麼,玩你的去!」或者說:「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態度。畢竟,大人之間的糾葛,跟孩子說了無益,何況還講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這樣的話來把孩子的問題頂回去不可嗎?就沒有別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內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興趣問問父母,卻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裡該是多麼難受。而且很可能在潛意識中害怕再次受到傷害,而再也不問父母問題,甚至疏遠父母。這樣的次數多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不斷淡化,交流與溝通的和諧關係被破壞。長久下去,孩子的心只會離父母越來越遠。

  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接納孩子以及他的問題。即便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要對其提問表示出關心,並明白地告訴他,「你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或者「這個問題太複雜了,等明天媽媽弄清楚了,再告訴你好嗎?」當然了,你說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許孩子提問並不一定就是要一個準確的答案。他們的快樂有時在提問這個過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對孩子提問有個交代,孩子心理上就獲得了被接納被重視的滿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對父母的信賴會慢慢地發展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萬不要隨便亂說,胡謅一個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學知識的問題,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訴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SN09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